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委、经贸部、国家商检局关于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2 14:37:38   浏览:957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委、经贸部、国家商检局关于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委、经贸部、国家商检局关于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同意国家经委、经贸部、国家商检局《关于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出口创汇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部分出口商品质量下降,不但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出口创汇,而且有损于国家信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此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这种状况,把出口商品质量搞上去。

关于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清理和整顿出口商品的生产厂点
各地区、各部门要对所有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整顿,择优定点。凡不具备质量保证的企业,不准生产出口商品。
重点清理、整顿出口商品质量管理较差、生产加工厂点过多、质量问题较多的行业。
二、加强出口商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检验工作
(一)在生产企业中,对出口商品的质量,厂长(经理)要全面负责。
(二)出口专业厂、出口生产基地和重要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可设总质量师。总质量师协助厂长全面负责产品质量的检验和管理工作,有权代表厂长停止不合格出口商品的生产和出厂。
(三)在重要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试行国家商检部门派驻质量监督员制度(简称驻厂员制度)。驻厂员代表国家对生产企业的出口商品质量和检验工作进行监督,有权对出口商品使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进行检验、抽查或复验。驻厂员如发现出口商品不合格,有权停止出口商品出
厂,并可通知外贸经营单位不予收购。
(四)所有出口商品生产企业,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健全质量责任制,加强检验工作,制订严格的工艺规程和劳动纪律。尽快建立和完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三、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
(一)一切出口商品都必须经过检验。不合格的商品(包括包装不合格)不准出厂,外贸经营单位不得收购,商检部门不予出证放行。
(二)逐步充实商检部门的力量,完善出口商品检验手段。
(三)商检部门要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加快对重要出口商品发放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的工作。凡是实行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的商品,未取得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的,经贸主管部门不能签发出口许可证。
(四)经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外贸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外贸经营单位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健全验收制度,增强验收力量,切实做到择优安排出口生产,择优收购商品,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经营方针。凡不具备外贸经营条件的单位,经贸主管部门有权取消其外贸经营资格
,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严禁违反国家规定,通过非正常渠道或采取不正当手段出口商品。
四、要把提高出口商品质量,作为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重点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外贸出口的战略需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创汇为重点,调整技术进步的投资结构和方向,将出口商品的重点生产企业、专业厂与生产基地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技术引进、测试检验、扩大生产、降低消耗等各方面的措施衔接起来。大力改善出口商品仓储条
件,减少商品的污染和损坏。
五、明确出口商品的质量责任
为了保证出口商品的质量,各有关单位和部门都要有明确的责任和制度。出口商品因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或产生不良影响时,必须分清生产加工企业、外贸经营单位、仓储运输单位、商检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责任。凡属渎职、失职造成的质量事故,要追究责任者和有关领导者的责
任,并严肃处理。
六、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的包装
中国包装进出口总公司要会同中国包装总公司,进一步研究制订改进出口商品包装的方案、计划和措施。当前要解决好出口食品、饮料、烟叶、罐头、五金、机械、陶瓷、纺织品、服装、棉花和危险品的包装,协调落实包装生产厂点和原材料供应,健全包装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
检验和监督工作。
七、加强出口商品的标准化工作,改善口岸的计量条件
(一)标准、商检和经贸部门要会同各主管部门,加快制定和修订出口商品标准及出口检验标准。
(二)运输主管部门要会同商检和计量部门共同研究提出改进口岸计量条件的方案,纳入运输主管部门和有关地区技术改造规划,三年内基本改善口岸计量条件。
八、加强出口商品商标和出口专利产品的管理
(一)对名牌出口商品商标的使用,经贸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共同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加强管理,保护名牌出口商品。
(二)未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或专利权人同意,生产企业和外贸经营单位不得生产和经营出口专利产品。
(三)对国内外假冒我国出口商品商标、仿制我出口专利产品和伪造我商检证书的侵权、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及时起诉,维护企业和我国的合法权益。
上述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附英文)

CIRCULAR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SUBMITTED BY THE STATE ECONOMIC COM-MISSIO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THESTATE BUREAU OF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CONCERNING THESTRENGTHENIN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TRAN-
SMISS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SUBMITTED BY THE STATE ECONOMIC COM-
MISSIO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THE
STATE BUREAU OF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CONCERN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QUALITY CONTROL OF EXPORT COMMODITIES
(April 29, 1987)
The State Council has accepted The Recommendations Concern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Quality Control of Export Commodities, submitted by the
State Economic Commissio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the State Bureau of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hereby transmitted to you, and you are requested
to implement them conscientiously in light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in
your spheres of activities.
The strengthening of quality control of export commodities is the key to
increasing economic returns as well as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y of some of our country's export commodities has
shown a decline, which has not only caused economic losses and affected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by exports, but also marred the reputation of
our country. All the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shall give the
amplest attention to this state of affairs,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medy it quickly so as to upgrade the quality of our export commodities.
RECOMMENDATIONS SUBMITTED BY THE STATE ECONOMIC COMMISSIO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THE STATE BUREAU OF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CONCERN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QUALITY
CONTROL OF EXPORT COMMODITIES
(Extracts)
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y of some of our country's export commodities
has shown a decline, which has not only caused economic losses and had an
unfavourable impact on the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by exports, but also
marred the reputation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rapidly remedy this
situation and to strengthen quality control of our export commodities, we
hereby submit,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of the
aforesaid situation and the opinions solicited from all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I. Checking up and Rectifying Factories to be Designated as Export
Commodities Manufacturers
All the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must carry out an all-round
checking-up on, and rectification of, all the enterprises that are
manufacturing export commodities and then designate from among them the
most outstanding ones as manufacturers of commodities for export. Those
enterprises found to be lacking the conditions for guarantee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products shall not be permitted to manufacture
commodities for export. The State Economic Commissio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the State Bureau of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shall jointl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competent organs
concerned. The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shall be focused on those
industries whose quality control over export commodities is comparatively
poor, whose number of factories designated for producing and processing
export commodities is too large, and whose quality problems are numerous.

II.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Inspection Work in Enterprises
Producing Export Commodities
(1) In production enterprises, the factory director (the manager) shall
tak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quality of export commodities.
(2) In factories specially engaged in the production of export
commodities, the production bases of export commodities, and the
enterprises producing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the post of chief
quality controller may be set up. The chief quality controller shall
assist the factory director in taking th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inspec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for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o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Quality Control of Industrial
Products, for organizing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for reward and penalty relating to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for making
the decision, on behalf of the factory director, to stop the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out of the factory of sub-standard export commodities.
(3) In enterprises producing important export commodities, the system of
having a resident quality supervisor stationed in the enterprise and sent
by the State commodities inspection department (referred to, for short, as
"the resident supervisor system") shall be implemented on a trial basis.
The resident supervisor shall, in the name of the State, exercise
supervision over the quality and inspection of the production enterprise's
export commodities, and have the right to inspect, to spot check, or to
re-inspect the finished products, or the raw and processed materials, or
spare parts and components, used in manufacturing export commodities. In
case where the resident supervisor discovers that the export commodities
are not up to the standard, he/she has the right to stop the delivery out
of the factory of the export commodities, and may ask the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s not to purchase the said export commodities. The production
enterprise shall provide the resident supervisor with working conditions,
the data of quality, and relevant technical documents for carrying out
quality inspection; and it shall also inspect, spot check, or re-inspect
its products, as required by the resident supervisor. The resident
supervisors shall be personnel of the State commodities inspection
departments, and their salaries, bonuses and welfare benefits shall all be
borne by the sending department so that no direct economic connections
shall exist between the resident supervisors and the production
enterprise.
(4) All the production enterprises manufacturing export commodities shall
implement an all-round quality control, strengthen and perfect the quality
responsibility system, strengthen inspection work, and work out strict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labour discipline. The factory director shall
appoint a person who has technical know-how, experience and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head of the inspection department, and this
appointment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authorities in charge of the
enterprise for the record. No department or individual within the
enterprise shall be permitted to interfere with the work conducted by the
inspection department, and its independence in performing its functions
shall be guaranteed. It is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in enterprises producing export
commodities.

III.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Export
Commodities
All export commodities must undergo the process of inspection. Commodities
that are not up to the standard (including those whose packaging is not up
to the standard) shall not be permitted to leave the factory; the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s shall not be permitted to purchase such commodities;
and the commodities inspection department shall not issue export licence
and grant clearance.
The working contingent of the commodities inspection department shall be
reinforced gradually, and the means of inspection of export commodities be
perfected. The commodities inspection department shal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concerned, speed up the work for issuing
quality licenses for important export commodities. With respect to those
commodities to which the system of quality licence for export commodities
applies,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shall not issue for them export licences before they have obtained
quality licenses for export commodities.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shall
strengthen their supervision over and inspection of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s, and urge them to strengthen the work of quality control, to
improve examination-and-acceptance system, and reinforce the working
personnel for the system, to strive to do a good job in selecting
outstanding factories to manufacture commodities for export, to purchase
commodities from the factories that produce quality products, and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placing quality first, and winning over the
customers by offering them quality products".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disqualify those units which do not have the qualifications for doing
foreign trade business, and ask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to revoke their business licences. The exportation of
commodities through irregular channels or by using crooked means by
violation of the State provisions shall be strictly prohibited.
IV. Tak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xport Commodities as the
Focus of the Work of Technical Advancement
All the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rategy of export and foreign trade, make adjustment
in the structure and the orientation of investment for technical
advancement, and link up the various measures adopted for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the tackling of difficult problem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mportation of technology, testing and inspection, the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reduction in consumption of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at the key production enterprises, specialized factories, and
production ba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xport commodities by tak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the increases in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as the focal point. Strenuous efforts shall be devo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arehousing and storage conditions for export
commodities, so as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contamination of or damages
to export commodities.

V. Clearly Defin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Quality of Export
Commoditie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export commodities, all unit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must have both a clear-out definition of the job
responsibility and rules. If the poor quality of some export commodities
has resulted in economic losses or made a negative reflection on China's
reput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check up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to be
borne by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he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s, the warehousing and storage units, the department for
commodities inspection, or other departments concerned. Cases of quality
problem caused by dereliction or neglect of one's duty shall be looked
into, and the person in charge as well as the leading personnel involved
shall be held responsible and be dealt with in all seriousness.
VI. Further Improving the Packing of Export Commodities
The China National Packing Import and Export Company shall,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hina National Packing Corporation, conduct further studies on,
and work out programs and 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acking of
export commodities. Each year,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improve the packing
of certain categories of export commodities. At present,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the packing of foodstuffs, beverages, tobacco leaves, canned
foods, hardware, machinery, ceramics, textiles, garments, cotton, and
dangerous articles. The two companies shall coordinate the supply-and-
dem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acking factories and packing material
suppliers, perfect the packing standards, and strengthen the work of
quality control,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VII. Strengthen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Export Commodities, and
Improving the Conditions for Conducting Measurement at Ports
(1) The authorities of standardization of commodities inspection, and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shall, in cooperation with various
competent organs, speed up the formulation and revision of the standards
for export commodities and inspection criteria.
(2)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ransportation shall,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authorities of commodities inspection and metrological authorities,
submit a plan to improve metrological conditions at ports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the program for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interested localities so as to
improve basically the metrological conditions at ports within 3 years.

VIII.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rademarks of Export Commodities
and Patented Products
With respect to the use of trademarks for export commodities of famous
brands, the authorities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shall jointly conduct
a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campaign to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protect export commodities of famous brands.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at a higher level or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patentee, no production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s may
produce patented products for export and engage in export of such
products. Cases occurring either at home or abroad of infringements or
illegal acts such as counterfeiting the trademarks of our export
commodities, imitating the patented commodities we export or forging our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certificates shall be resolutely
investigated and dealt with, and the offenders shall even be prosecuted in
time so as to safeguard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nterprises
as well as of the State.
If no inappropriateness is found in the recommendations submitted above,
we request that they be approved and transmitted to all the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for implementation.



1987年4月2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农业部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的通知

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的通知


         ((1992)农(检疫)字第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厅(局)、林业厅(局)、各口岸动植物检疫局、植物检疫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五条、十七条、十八条的规定,为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传入我国,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贯彻实施,我部根据我国情况在结合过去有关检疫规定的基础上,参考国际间植物检疫的做法和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

  现将这两个名录发给你们,于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起开始执行。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附件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子、杂草名录

 

一类:

昆虫类

  1.菜豆象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

   ------------------------

  2.墨西哥棉铃象

   Anthonomus grandis Boheman

   ------------------

  3.地中海实蝇

   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

   ------------------

  4.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

  5.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

   -------------------

  6.苹果蠹蛾

   Laspeyresia pomonella (L.)

   ---------------------

  7.马铃薯甲虫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

  8.棕榈象

   Rhynchophorus palmarum (L.)

   ----------------------

  9.欧洲榆小蠹

   Scolytus multistriatus (Marsham)

   ----------------------

  10.谷斑皮蠹

    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

线虫类

  11.马铃薯金线虫

    Globldera rostochiensis (Wollenweber) Skarbilovich

    -----------------------

  12.马铃薯白线虫

    Globodera pallida (Stone) Mulvey & Stone

    -----------------

  13.香蕉穿孔线虫

    Radophoulus similis (Cobb) Thorne  

    -------------------

真菌类

  14.栎枯萎病菌

    Ceratocystis fagacearum (Bretz) Hunt

    -----------------------

  15.榆枯萎病菌

    Ceratocystis ulmi (Buisman) Moreau

    -----------------

  16.橡胶南美叶疫病菌

    Microcyclus ulei (P.Henn.) Von Arx.

    ----------------

  17.咖啡美洲叶斑病菌

    Mycena citricolor (Berk. & Cut.) Sacc.

    -----------------

  18.玉米霜霉病菌

    Peronosclerospora spp.

    -----------------

  19.烟霜霉病菌

    Peronosposa hyoscyami de Bary f.sp. tabacina (Adam) Skalicky

    ----------------------

  20.大豆疫病菌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Drechs.) f.sp. glycinea Kuan & Erwin

    -----------------------

  21.马铃薯癌肿病菌

    Synchytrium endobioticum (Schilb.) Percival

    ------------------------

  22.小麦矮腥黑穗病菌

    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

  23.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

    Tilletia indica Mitra

    ---------------

  24.苜蓿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 abol-atrum Reinke & Berth.

    -----------------------

细菌类

  25.菜豆萎蔫病菌

    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m pv.flaccumfaciens (Hedges) & Jones

    ----------------------------  --------------

  26.梨火疫病菌

    Erwinia amylovora (Burrill) Winslow et al.

    -----------------

  27.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

    Erwinia stewartii (E.F. Smith) Dye

    -----------------

病毒类

  28.非洲木薯花叶病毒

    African cassava mosaic virus

  29.可可肿枝病毒

    Cacao swollen shoot virus

  30.椰子致死黄化类菌原体

    Coconut lethal yellowing MLO (Lethal yellowing disease of cocon

    plant)

  31.马铃薯帚顶病毒

    Potato mop-top virus

  32.马铃薯黄化矮缩病毒

    Potato yellowd dwarf virus

  33.番茄环斑病毒

    Tomato ring-spot virus

 

二类:

昆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34.非洲大蜗牛

    Achatina fulica (Ferussac)

    ---------------

  35.按实蝇

    Anastrepha fraterculus (Wiedemann)

    ----------------------

    Anastrepha ludens (Loew)

    -----------------

    Anastrepha obliqua (Macquart)

    ------------------

    Anastrepha suspensa (Loew)

    -------------------

  36.椰心叶甲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

  37.鹰嘴豆象

    Callosobruchus analis (Fabricius)

    ---------------------

  38.灰豆象

    Callosobuchus phaseoli (Chevrolate)

    ----------------------

  39.高粱瘿蚊

    Contarinia sorghicola (Coquillett)

    ---------------------

  40.大家白蚁

    Coptotermes curvignathus Holmgren

    ------------------------

  41.寡毛实蝇属

    Dacus spp.

  42.小蔗螟

    Diatraea saccharalis (Fabricius)

    --------------------

  43.西部松大小蠹

    Dendroctonus brevicomis LeConte

    -----------------------

  44.中欧山松大小蠹

    Dendroctonus ponderosae Hopkins

    -----------------------

  45.白缘象

    Graphognathus leucoloma (Boheman)

  46.双钩异翅长蠹

    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Water-house)

    -------------------------

  47.美洲榆小蠹

    Hylurgopinus rufipes (Eichhoff)

    --------------------

  48.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

  49.咖啡潜叶蛾

    Leucoptera coffeella Cuerin-Menville

    --------------------

  50.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

  51.黑森瘿蚊

    Mayetiola destructor (Say)

    --------------------

  52.木薯单爪螨

    Mononychellus tanajoa (Bonder)

    ---------------------

  53.日本金龟子

    Popillia japonica Newman

    -----------------

  54.椰子缢胸叶甲

    Promecotheca cumingii Baly

    ---------------------

  55.大谷蠹

    Prostephanus truncatus (Horn)

    ----------------------

  56.苹果实蝇

    Rhagoletis pomonella (Walsh.)

    --------------------

  57.可可褐盲蝽

    Sahlbergella singularis Haglund

    -----------------------

  58.欧洲大榆小蠹

    Scolytus scolytus Fabricius

  59.剑麻象甲

    Scyphophorus acupunctatus Gyll.

    -------------------------

  60.芒果甲象

    Sternochetus frigidus (Fabricius)

    ---------------------

    Sternochetus mangiferae (Fabricius)

    -----------------------

    Sternochetus olivieri (Faust)

    ---------------------

  61.蜜柑大实蝇

    Tetrabacus tsuneonis (Miyake)

    --------------------

  62.葡萄根瘤蚜

    Viteus vitifoae (Fitch)

    ---------------

  63.巴西豆象

    Zabrotes subfasciatus (Boheman)

    ---------------------

线虫类

  64.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 Buhrer) Nickle

    --------------------------

  65.水稻茎线虫

    Ditylenchus angustus (Butler) Filipjev

    --------------------

  66.鳞球茎茎线虫

    Ditylenchus dipsaci (Kühn) Filipjev

    -------------------

  67.甜菜胞囊线虫

    Heterodera shachtii A. Schmidt

    -------------------

  68.椰子红环腐线虫

    Rhadinaphelenchus cocophilus (Cobb) J.B. Goodey

    ----------------------------

真菌类

  69.马铃薯黑粉病菌

    Angiosorus solani Thirumalachar & O Brien

    -----------------

  70.棉根腐病菌

    Phymatotrichopsis omnivorum (Duggar) Hennebert

    ---------------------------

细菌类

  71.苜蓿萎蔫病菌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insidiosus (McCulloch) Davis et al.  -------------------------    ----------

  72.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

    Pseubomonas solanacearum (E.F. Smith) Smith (race 2)

    ------------------------

  73.甘蔗流胶病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asculorum (Cobb) Dye

    ----------------------   ----------

病毒类

  74.南芥菜花叶病毒

    Arabis mosaic virus

  75.蚕豆染色病毒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


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滨政发〔2008〕2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滨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8年4月17日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
  滨州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

  
滨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二○○八年四月十七日市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滨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市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参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政府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指示、决定,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第二章 组成人员职责
  第三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忠于职守,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条 市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政府的工作。副市长、秘书长协助市长工作。市长出市(访问)、休假期间,由常务副市长主持市政府的全面工作。
  第五条 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须经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六条 副市长、秘书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市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市政府进行外事活动。
  第七条 根据工作需要,市政府设市政府特邀咨询和市长助理若干名,协助市长或副市长工作。
  第八条 市政府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安排处理市政府的日常事务工作,协调落实市政府决定事项和市长交办事项。
  第九条 市政府组成部门的主任、局长负责本部门的工作。
  市政府各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市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履行行政职责。
  审计局在市长和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市政府各部门要履职尽责,团结合作,维护政令统一,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市政府工作部署。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第十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和工作指导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十一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二条 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市场执法,大力建设诚信滨州,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三条 加强社会管理,建立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大力建设和谐滨州,推进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第十四条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五条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研究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十六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第十七条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财政预决算、市级社会管理事务、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政策规定、重大建设项目等重要决策事项,由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八条 各部门提请市政府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过专家或研究、咨询机构等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涉及有关部门的,应充分协商;涉及各县(区)的,应事先征求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应举行听证会。
  第十九条 市政府在做出重要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传媒向社会公布,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第五章 坚持依法行政
  第二十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行政权力,强化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依法行政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一条 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或决定。拟订和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都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
  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要进行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完善。
  第二十二条 提请市政府审议的规范性文件草案由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或组织起草,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解释工作和英文译审工作由市政府法制机构承办。
  第二十三条 继续推进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二十四条 实行市政府领导集体学法制度,由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政府法制机构组织,一般每季度举办一次。
  第六章 推进政务公开
  第二十五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服务作用,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第二十六条 市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等日常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和市政府监察机构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第二十七条 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群众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法律和市政府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依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八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市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予以公开。
  第二十九条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服务应用、确保安全,推进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务专网平台应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第七章 健全监督制度
  第三十条 市政府要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及时办理人民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自觉接受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各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一条 市政府各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
  第三十二条 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健全政府层级监督制度,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律法规,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及时撤销或修改违反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并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三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对新闻媒体报道和各方面反映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
  第三十四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信访办理工作,确保民意诉求渠道的畅通;市政府领导要亲自阅批群众反映的重要事项,各部门负责人要及时办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十五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八章 加强廉政建设
  第三十六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从严治政,加强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建设。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负责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予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及失职、渎职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第三十七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公务接待,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下属单位及基层的送礼和宴请。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
  第三十八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第九章 会议制度
  第三十九条 市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制度。
  第四十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政府特邀咨询、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和市政府组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由市长召集和主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会议精神,以及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研究提出贯彻意见。
  (二)讨论决定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三)部署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市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列席会议。
  第四十一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政府特邀咨询、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组成,由市长召集和主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会议精神,以及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研究提出贯彻意见。
  (二)听取市政府重要工作情况的汇报。
  (三)讨论决定市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四)审议政府规范性文件草案。
  (五)通报和讨论其他重要事项。
  市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2次。根据需要可安排市政府副秘书长、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第四十二条 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组成,市政府特邀咨询、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列席。必要时请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召集和主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交流重要工作情况。
  (二)研究处理需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研究市政府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四十三条 市政府专题会议由市长、副市长或市长、副市长委托市政府特邀咨询、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召集,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市政府专题会议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研究协调市政府领导分工职责范围内的专门问题。
  (二)协调解决分管部门之间有意见分歧的问题。
  (三)研究协调需提交市政府集体研究决策的有关问题。
  市政府专题会议一般不具体涉及资金、项目、机构编制安排等问题,此类问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特殊情况下涉及此类问题的,会议纪要需经分管副市长会签,报市长审定签发。
  第四十四条 对需市政府会议审议决定的事项,提交议题的部门会前应协调一致。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须由主办部门附协调说明,列明各方依据,报请分管副市长或协助其工作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协调。参与协调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在会签意见上签字。
  第四十五条 拟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议题,由市政府办公室提出意见,经秘书长审定后报市长确定。会议议题一般应于会前5个工作日报送市政府办公室。
  第四十六条 市政府领导不能出席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向市长请假;市政府全体会议其他与会人员或市政府常务会议列席人员不能参会的,须向市政府秘书长请假。
  第四十七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由市长签发。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由会议主持人签发;市政府特邀咨询、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受委托召开的市政府专题会议,会议纪要须由委托的市长或副市长审定同意后印发。
  第四十八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决定事项,由市政府办公室向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发出“决定事项督办通知”。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对会议决定事项要认真遵照执行,及时办理。市政府办公室负责督办,定期将会议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向市政府领导报告。
  第四十九条 市政府工作会议按会议内容、出席人员分为两类。一类会议由市长主持,副市长、秘书长、市政府部门和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研究部署综合性重要工作;二类会议由分管副市长主持,市政府部门和县(区)政府分管负责人参加,研究部署某一方面的重要工作。
  召开市政府一类会议,一般由市长提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市政府部门提请召开市政府二类会议,应向市政府报送申请,由市政府办公室审理,报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长审定。
  市政府一类会议的会务工作在秘书长领导下,以市政府办公室为主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协助;二类会议由协助市政府领导工作的副秘书长协调,以市政府有关部门为主组织,市政府办公室予以协助。
  市政府工作会议的主题要明确,准备要充分,一般应留出1个月的调查研究和文稿起草的筹备时间。
  第五十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要按照精简、有效的原则,严格控制全市性工作会议的数量和规模。能用文件、电话解决问题的不召开会议,内容、时间相近的会议尽量合并召开,能以部门名义召开的会议不以市政府名义召开,能采取电视电话会议形式的不集中开会。市政府召开的会议一般不请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参加。市政府部门召开的各类会议,一律只开到县级政府对口部门,不请县级政府负责人参加。
  第五十一条 市政府召开的各类会议都要开短会、讲短话。市政府一类会议会期一般不超过1天,二类会议会期一般安排半天;市政府电视电话会议一般不超过60分钟。收看收听全国、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后,如需继续召开全市电视电话会议,一般不超过30分钟。市政府领导在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一般控制在40分钟,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般不超过90分钟;安排的交流发言单位一般不超过5个,每个发言时间一般不超过8分钟。
  第五十二条 市政府部门要求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必须事先征得分管副市长同意,填写“市政府会议审批单”。市政府办公室负责每月10日前综合调度本月拟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情况,报市政府秘书长研究。除紧急事项外,一般不临时动议召开会议。
  第五十三条 国家部委、省政府部门通过市政府有关部门商洽在滨州召开省以上会议,有关部门须提前报告市政府,经同意后方可答复和安排。会议经费原则上由主办部门负责。
  第十章 公文审批
  第五十四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公文处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山东省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细则》的规定程序办理,努力提高公文质量。
  第五十五条 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报市政府审批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后根据市政府领导分工呈送审批。向市政府报送需要审批的公文,除市政府领导直接交办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事项外,不得直接报送市政府领导个人,更不得多头主送、越级行文。市政府领导收到直接报送要求审批的公文,一般不先作批示,应由市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审核、运转。市政府领导批示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室统一转办、处理。
  第五十六条 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报送市政府的请示性公文,要一事一报并由其主要负责人签发。可以直报市政府部门解决的事项,不必再报市政府审批。
  市政府部门报送市政府审批的请示事项,凡涉及其他部门职能的,主办部门要事先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主动搞好协商,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
  市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工作中需要请示的事项,一般应向主管部门请示;确需向市政府请示的事项,应由主管部门向市政府呈文。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得直接向市政府报送公文。
  第五十七条 提高公文办理效率,公文运转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限要求完成。各部门需要请示市政府的事项,应当提前做好调研和协调工作。市政府接办后,一般事项原则上应在5个工作日内回复;特殊情况原则上在10个工作日内回复。部门之间征求意见或会签公文时,除主办部门另有时限要求的以外,协办部门一般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回复。市政府办公室转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凡明确提出时限要求的,各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完毕并回复办理结果。
  第五十八条 市政府领导审批公文,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应签署明确意见、姓名和日期。对一般报告性公文,圈阅表示“已阅知”。
  第五十九条 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的公文,其内容应属于关系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改革方案、重要决定、政策措施、政府规范性文件及需要全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执行和周知的重要事项,主要包括:
  (一)对省政府的决定、命令、行政法规、重要工作部署和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提出的贯彻实施意见。
  (二)须由市政府向省政府、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请示的重大问题。
  (三)须由市政府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外市政府联系商洽的工作。(四)发布市政府的决定、政策措施和政府规范性文件。
  (五)安排部署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工作任务,对市政府部门和县(区)政府的工作作出指示。
  (六)答复市政府部门和县(区)政府报请市政府决定、解决的重大问题。
  (七)批转市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意见。
  第六十条 凡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的公文,均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审理和送审、送签。市政府领导不直接签批未经市政府办公室审理的公文文稿。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名义行文的公文文稿,由分管文秘工作的办公室负责同志提出意见,经协助市政府领导工作的秘书长、副秘书长审核后,报请市政府领导签发。
  第六十一条 公文签发权限:
  (一)以市政府名义向省政府的请示、报告,以及涉及重大方针、政策的事项,由市长签发或常务副市长签发。
  (二)以市政府名义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议案、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由市长签发。
  (三)市政府人事任免公文,由市长签发。
  (四)县(区)长、市政府工作部门正职出国审批公文,由市长签发。(五)以市政府名义下发的其他公文,根据公文内容,由分管副市长签发;内容涉及数名副市长分管范围的,需请其他副市长会签;涉及面广或有意见分歧的,应报请市长或常务副市长审定签发。
  (六)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议定的事项和属于例行批准手续的事项,需以市政府名义行文的,由市长或市长授权副市长、秘书长签发。
  (七)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的公文,由市政府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签发。如有需要,可报请分管副市长或市长审签。
  第六十二条 大力精简公文。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实效,严格控制公文规格和发文数量,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发;可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行文的不以市政府名义行文;可以市政府工作部门或几个工作部门联合行文的,不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行文。下列内容的事项不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行文:
  (一)对省政府部门下发的文件提出的贯彻执行意见。
  (二)属于部门和县(区)政府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三)市政府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
  (四)照抄照转上级文件。
  (五)市政府部门召开的县(区)政府负责人不与会的会议通知。
  第六十三条 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的公文,一般应由主管部门代拟文稿,主要负责人要对代拟文稿认真审核把关,在“部门代拟公文稿撰制单”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内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会签,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
  第六十四条 市政府各部门、办事机构、各直属事业单位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未经市政府批准,市政府各部门、办事机构、各直属事业单位不得直接向下级政府行文部署工作。各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也不得要求下级政府向本部门(单位)报送公文。属于业务性较强及行业性的重要工作,或其他确需向下级政府行文的事项,按程序报经市政府领导审定后,可加“经市政府同意”字样由部门行文。
  第十一章 政务信息反馈和重要决策督查
  第六十五条 市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政务信息工作,及时向市政府反映政府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情况,为市政府领导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
  第六十六条 政务信息反馈的主要内容:
  (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全市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动态,事关全局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三)重要的社情民意。
  (四)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市里的政策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建议。
  (五)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
  (六)国务院各部委、省政府各部门关于重点工作、重大情况的分析预测和政策建议。
  (七)外市可供借鉴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第六十七条 报送政务信息要围绕中心工作,贴近领导决策需求,做到全面、及时、准确、规范。
  第六十八条 市政府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网络的指导,确保网络健全完善、高效运转。同时,要建立完善政务信息工作报送通报和考核机制,对信息报送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迟报、漏报、误报信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六十九条 县(区)政府、市政府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市政府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第七十条 市政府办公室对以下重要决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一)《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
  (二)市政府重要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
  (三)以市政府名义下发的涉及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文电。
  (四)市政府领导要求开展的其他督促检查活动。
  第七十一条 重要决策督查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立项通知。市政府办公室对需督查的重要事项应及时立项,经分管领导审核后通知承办单位。
  (二)检查催办。市政府办公室及时督促了解承办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对重要督查事项,市政府办公室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深入基层督办。
  (三)及时办结。各承办单位明确责任人,按时限要求及时上报办理情况。
  (四)汇总报告。承办单位贯彻落实市政府重要决策报告的情况,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整理汇总,分送有关领导阅示。
  第七十二条 收到省、市领导的批示件,市政府办公室要立即送呈有关领导阅批,按照分工转有关部门办理或直接组织办理,除有规定时限要求的以外,一般应在15天内办结,并上报办理情况。
  第七十三条 市政府领导在非正式公文上的批示件,由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办理。接办当天即转承办单位,必要时直接办理。承办单位应在15天内办结,并向市政府督查室书面报告办理结果。
  第十二章 行政行为规范制度
  第七十四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市长全面领导市政府工作,代表市政府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长具有最后决策权。市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全面领导本部门的工作。
  第七十五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实行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负责制。市政府及各部门行政首长为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全面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分管各项工作的副职,对所分管工作负有直接责任。
  第七十六条 市政府实行一岗双责制。市政府组成人员对分管的系统、部门和单位承担双重责任,既要抓好主管或分管的业务工作,又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工作。
  第七十七条 市政府实行交办负责制。对于涉及多个部门或两个以上分管副市长的事项及其他特殊事项,由市长指定一名副市长或一个部门牵头全权办理,主办责任人或部门要大胆负责,加强协调,确保落实;协办部门和单位必须主动配合,服从调度。
  第七十八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实行服务承诺制。凡是面向社会服务的事项,要公开向社会承诺服务标准、服务措施、服务时限。
  第七十九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实行首问负责制。凡最先接待服务对象的部门或人员,为首问责任主体,必须认真负责接待,不属自己职责范围的,负责介绍到相关部门或人员,并积极帮助联系协调。
  第八十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实行行政效能监察制。对市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行全面的行政效能监察,认真受理社会各方面检举、揭发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和纪律方面的投诉,并对有关责任人依纪依法进行处理。
  第八十一条 市政府领导实行工作补位制。互相补位的市政府领导出差(出访)、休假前后应及时沟通、衔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第十三章 纪律和作风
  第八十二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部署,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第八十三条 市政府要自觉接受和维护市委的领导,重要事项及时向市委请示汇报。以下重大事项须向市委请示报告:
  (一)全市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二)以市政府名义上报省政府的重大请示事项。(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改革措施。(四)重大建设项目。(五)需要市委组织协调的重大事项。(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七)须向市委报告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八十四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市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市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做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市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代表市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以及个人发表涉及未经市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和文章,事先须经市政府同意。
  第八十五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外事纪律,严禁泄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八十六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做学习的表率,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充实新知识,丰富新经验。市政府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经济、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知识。
  第八十七条 市政府领导和市政府部门负责人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市内检查、考察工作和调查研究,要尽量减少陪同人员,严格控制警车使用,不搞边界迎送。
  第八十八条 除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安排的重要活动外,市政府领导不参加接见、合影、剪彩、典礼、首映首发式等活动;不出席县(区)政府、市政府部门召开的各类表彰会、纪念会、座谈会;不为部门、地方的会议活动题词、发贺信、贺电。因特殊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
  第八十九条 省政府各部门及外地来宾到滨州考察访问,由对口部门负责陪同接待,市政府领导原则上不全程陪同。市政府部门可以接待的外宾,一律由部门出面接待;确需市政府领导出面会见、会谈或宴请的,由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提出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市政府领导会见来访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官方人员、重要知名人士及台胞、侨胞中的重要知名人士,分别由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台湾事务办公室审核后报市政府办公室,由市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九十条 邀请市政府领导参加的内外事活动,一律由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安排。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不得直接向市政府领导个人发送请柬。邀请市政府领导参加的重要活动,应提前7天报市政府办公室,由市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九十一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外出考察、参观、学习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报市政府。副市长、秘书长出差(出访)、休假,应事前报告市长。
  市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县(区)长出差市外或出访、休假3天及以上的,应事前向市政府秘书长报告,填写“市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县区长出差外市或出访、休假情况报告单”,由秘书长向市政府领导报告。
  市政府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适用本规则。